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第三次请缨出征--陈菊屏:朝夕战疫,不问归期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3-01 浏览次数:



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数小时不吃不喝,面对的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随时变化的病情……这便是陈菊屏每天的工作。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中,她是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医生,作为呼吸与危重病二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也是资历最丰富的专家,她身先士卒,奋战在武汉一线。并且她本人参加过抗击非典疫情和在汶川大地震中赴前线抢救重症伤员,这次赴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是她第三次请缨出征了。




奔赴武汉,责无旁贷

呼吸与危重病科是此次战疫的重点科室,陈菊屏的不少同事已奔赴武汉一线。“我也早早就写了请战书,直到第三批才让我如愿去‘前线’。”陈菊屏说,自己是呼吸专业的医生,冲在一线,责无旁贷。


13日凌晨1点半,陈菊屏接到了出征的电话,“通知第二天早上8点集合,到武汉。”而此时的她早已做好了出发的准备,“提交请战书那天起,就做好了准备。不只我,很多同事都是这样,我们随时准备着。”接了电话,陈菊屏才将即将出发的消息告诉丈夫和女儿。“之前怕他们担心,就一直没说。知道后,他们都支持我的决定,但要求我一定要每天报平安。”


13日早上8时,陈菊屏与队员们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征途,“第一次去武汉,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陈菊屏与同事们编入了四川医疗队,进驻武汉协和肿瘤医院,负责救治危重症患者。


右三为陈菊副主任医师




进仓,面对危重患者

防护服、面罩、防护镜、N95口罩……防护严密才能进入病房开展工作。口罩上的压条早已把鼻梁压破,脸上全是深深的勒痕,密不透风的防护还会让人产生窒息的感觉,“穿好后有点像高原反应的感觉,鼻梁破了,口罩照样要紧紧地戴好,不能有任何暴露。我们面对的都是危重患者,任何失误都有感染的可能。


为做好防护,陈菊屏毫不犹豫地剃掉了头发,“头发可以再长,但如果因为头发发生暴露。影响的就不只是我一个人,而是整个团队与患者。”曾经参加过非典抗疫、汶川大地震救援等的陈菊屏深知肩上所担负的责任。


在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四川医疗队负责着两层楼、100多名患者。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医疗队选出4名临床经验丰富的队员组成专家组,负责病人的查房指导与疑难、突发情况处理等。作为资深呼吸科专家的陈菊屏成为其中之一,并且担负起片区主任的职责,肩上责任更重了。






“每天面对着危重患者随时变化的病情,防护服密不透风,医务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都很大,一旦出现情绪的不稳定,带来的可能是致命的风险。所以,我们不仅要对病人进行治疗和疏导,还要对年轻的医务人员进行指导和安慰,让大家知道任何情况都有我们在,可以提供帮助。

在病房里,患者一声声的感谢也让陈菊屏觉得不能辜负,“我们刚到病房,就有患者拉着我的手说,‘你们来了,真好,我们就觉得还有希望走出医院……’这是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啊。

在陈菊屏负责的病区,有一位患者一度很焦虑、绝望,“她是被感染3天后发病的,但因为她,丈夫、女儿、母亲也相继感染住院,她很绝望、自责,而且因为病情危重,情况不断反复。”为了开导患者调整心态配合治疗,陈菊屏每天都要特别抽时间与她谈心,给她安慰、鼓励,渐渐,患者心里负担没那么重了,病情也逐渐稳定。





感动,来自各方温暖

在陈菊屏与同事们进驻医院后的第二天,武汉下雪了。“气温一下降到零下4度,我们很多人都没预计到会这么冷,防寒衣物没带够,但武汉的爱心人士很快给我们送来了羽绒服,真的很温暖。”


陈菊屏说,每天为医务人员送饭的餐馆老板还特别考虑到了四川医疗队的口味,做了川味的盒饭,“每次听到送饭的人用武汉话说,‘这是川味哦,你们多吃点。’就特别亲切,即使没什么胃口,因为这份用心也得多吃点。”



而丈夫与女儿也让身在武汉一线的陈菊屏更多一份牵挂,“我女儿在北京,丈夫在泸州,他们要求我每天打视频报平安。有一次因为太忙了,回宿舍后太累,倒头便睡,忘记打视频。结果第二天,丈夫和女儿才告诉我,当天他们担心了一晚上没睡着,又不敢给我打电话,怕打扰我。”陈菊屏有些哽咽,“也舍不得家人,但何时能回家自己也不清楚。坚守岗位,帮助患者康复,这是我们的职责与信念。”


到武汉多日,陈菊屏每天与同事们一起值班、回宿舍两点一线,他们坚守的这个城市是什么模样并不清楚,“我们有严格规定,不能外出,不能离开指定地点。”


陈菊屏说,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让大家下班后都很疲累,“每天都有累瘫的感觉,回到宿舍都不想动,但要求自己一定要吃饭、按时睡觉,只有自己撑住了,才能救更多人。也希望疫情过后,能与大家一起好好看看这座我们努力守护的城市。”



来源:西南医科大 健康西南